龐尼菲斯MININI.jpg
時間是生命的本質
 
或說得嚴厲些
 
是生命的實質
  
我們知道金錢實質上是一種代幣,經濟學的說法,就是本位。
以黃金做為一種計價本位,便稱為金本位。以黃金替勞動力衡量價值,然後換取各式各樣的物資。這就是現代功利社會的基礎。明明大家都同意,卻無法承認。因為這樣很功利、很膚淺。可是事實上,如果有人因為看破變得消沉,我們就說他得了憂鬱症。
 

心理學者佛洛姆說道:如果一個社會普遍存有一種價值,那通常會被認為有心理有問題。是故普遍功利的社會價值豈不是一種精神病。

大家都同意有金錢可以買到很多物資。以金錢為中心,產生了名聲等符碼。


這些符碼諸如:學歷、名聲、品貌、証照。這些東西又很容易和利益產生相輔相成的關係。這些符碼可能本然代表知能、善行、涵養、專業,不過因為終究導向功利的結果,變為一種必要的手段和過程,因為這些代表優先兌換金錢(金錢又可兌換物資)的資格。既然取得這些符碼並不意味你是要取得擁有這些符碼的本然意義。所以我們基本上以補習費、作弊的人力成本、矯俗干名的口舌成本、添購生活品味物品的成本等等更直接的方法來換取這些,取得這些後可以換取受社會認可的「位能」資格,尸位素餐。失去以這些符碼實質所代表的能耐來產生「動能」改變社會。因為終究捍衛位置就耗盡全部動能了,之後自然是開始坐享其成的時候。享受社會資源重分配的結果。社會全體涉農工商的動能所得就由上而下重分配。既得上位者自然是決定分配方式者。


社會如何失去道德


作了某種好事便會產生好名聲,但如果帶來好處的是名聲而不是好事,那最好的方法是刻意做出好事然後拼命求取名聲,或者成本更低:不做好事只求取好名聲,這樣成本更低,或者不用同時做好事和廣播名聲效果更集中。最後當大家都知道好名聲其實不代表好事後,那做壞事也不會被指摘,而後大家佩服做壞事的那個人,因為他佔盡一切便宜,所以壞名聲變得很有用。這就是名聲不代表其所代表實質,所謂名聲的通貨膨脹,劣幣逐良幣的過程。


回到金錢和符碼的關係討論。所以當贏取各種社會符碼其實是為了贏取金錢時,大家都想中樂透了。因為那代表所求取事物的核心,不用跨過各種符碼求取台階的直昇電梯。


那說到樂透的金錢實質可以幹麻?擁有無限資本創業(在經濟社會中不受個人身分的位能限制(經歷、背景、關係、集資力和說服力),而擁有無限動能),可以無盡消費美食(其實口腹之慾有限,藉消費提升的實質上是心情),去咖啡館整天消磨(實質上消費的是空間,當然時間也不做他用,可富裕的在此偷閒),無止盡的出國渡假(消費的是移動空間的費用和當地空間),營造與愛侶的生活(贏取關係)。購買各式各樣名牌(其實已經擁有絕對的動能──金錢;其實已經不需名聲符碼,大量的名牌是用來實質代表實質擁有的消費能力。一般來說通常是沒有消費能力才需要做此誇耀),不需要受學經歷侷限(因為已取得無敵的動能,至於致良知,誰需要呢?連犯罪我都不需要了!),購買更好的財貨(例如好車增進移動空間的能力,但顯然我已經強大消費空間和時間的餘欲),或者很低階的標準,看一百場電影(我或許生活已經好到再也不需要用電影提供我解脫和夢想的空間了。)


所以有前天下無難事,太有錢時還真不知道時間要做什麼好呢?


重點就是「時間」,我們看見消費的代幣是金錢,可是消費的本質卻是時間阿!補習花補習費去換學歷,其實期間損傷最慘重的時間。旅行時是付出交通工具費用去節省時間移動消費,但七天的旅程就是消費七天。工作乍看之下是為了存錢買房子,其實是以時間換取空間,而通常我們不經常呆在自己家裡,且房子其實可租,所以我們辛苦大半輩子其實換取的是心理空間而已。


我們現在知道去不同休閒場所消費的其實是空間,例如咖啡館的咖啡之所以價昂是因為我們實質消費的是咖啡館提供的空間。但其實打網路遊戲、閱讀、看電影、喝咖啡、聽音樂、上健身房。不同項目乍看各自消費的是不同購買金額、心境以及空間,其實消費的通通是時間。時間有限,必須在不同的休閒消費下擇一,否則就沒有足夠的時間賺取更多的金錢來延續消費。最有趣的消費方式,莫不過於消費時間以取得虛擬世界的成就。同時間也消費了現實金錢(或者說是你父母的時間)和現實機會成本去換取虛擬貨幣和虛擬人生成就,這消費價差就進了遊戲公司口袋,他們可以拿你的錢(或者說時間)去好好消費時間。


所以消費的本質是時間。


時間有限。


更可怕的是,生命的本質也是時間,我們支付時間換取金錢延續消費的目的,竟是為了取得快樂的時間。這還真是拆豪宅建木屋,層層轉換、能量遞減,難怪生命本身是樁悲劇了。


不管金錢有無限制,但人擁有的最大時限大體近似,而時間的消費的感受度是相對標準而非絕對標準,富人的豪宅不及窮人的冰棒。金錢的消費力固然不同,但時間的消費力相當,但視消費的相對意義沒有辦法衡量。這是世界公平之處。


我們消費時間直賺取利潤雖是為了有時間餘欲多陪陪自己親近的人、為了可以買東西給自己來獲取快樂時光、為了多存錢好贏取一點和親近的人在移動到國外的時間和空間。我們透支時間賺取金錢作為我們往後行動的動能,最後健康失衡,失去所有揮霍時間的能力,這算是一種時間的信用破產。


我們消費時間換取知識是因為可以取得學歷、增廣人脈以來擴大時間的消費能力──幹更大的事業消費更多時間、減少跟親人相處的時間以來換取一個假日的歡愉。我們住離市中心更遠是因為房價更低,但消費的仍是通勤增長的時間。


這全部是一種兌價的市場混亂,年輕的時間比年老的時間價廉?工作的時間比消費的時間價廉?


時間承載當下的吉光片屢。你無神看下班時璀璨的晚霞,卻想多賺兩百塊存個壹百天買台可以看顯現好點晚霞的電視。時間紀錄你實質的盈虧,構成你苦樂的記憶。


時間結晶成記憶,連續的記憶以及接踵而至的未來時間構成一個人的全部生命。這個人實質可以認知到的全部。


聖經云:人的心在哪裡?時間就在哪裡? (其實是財寶在哪 心思也在哪)


人到底想要如何生活?就應當用最直接的方式消費時間。


把握當下,慎選消費時間方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