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記][書]媚俗之我也看村上之  

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這兩日的簡單閱讀。

  村上氏於九零年代中,集結成書的散文集──《終於悲哀的外國語》。

  於母親最後的住院時期,自己陪住病院時,第一批攜帶的零散讀物

  當然一貫的,賴明珠氏的翻譯相當拗口,賴明珠的翻譯說是村上氏在台灣成功的原因也不為過,將白話文透過日式的語構和一些生疏的中文使用,既白描又模糊,因為不順暢而使符號充滿意味。


   在台灣中產階級普遍化、都市生活與都會風情逐漸興起的時刻,村上那種敘事的情境變得立體起來,錨合了當時新興的都市讀者需求,其對現代亞洲都市的側寫,充分達成文學的使命──把現實世界異化。


 

  但這本散文就十分的鬆散了,字的繁複,句的繁複也不可思議的多。

  讀的繁瑣,直到讀到後頭意味才會完整。


  當然村上好歹是個作家,婉轉的去講事情,車速雖慢,也能九彎十八拐的編出好幾巷子道理來,而不特下定論這種中產左派的不負責任態度,讓文章保持開放而不流於說教。




  這回,村上表達了高度的「私」。

  並且表現如同小說中人的抽離與「普泛(大家都能認同的)」的「個人存在」。

  不耐煩的、猥瑣的、身為日本人那種醃醬菜式的小家子論調、反政治正確的態度,在本書中可以讀到很多。

  談了身在美國的生活對照,談了車、談了外國話,講了大學文化生活,兜來兜去。

  至於講到對於身為日本人的特別覺悟,這倒是異於以往,且難免有些謠言中:那份想得諾貝爾獎的思想準備。

  兜來兜去,很白,很冗長。角度很有趣,在陳述時不斷的轉彎也很值得翫味。

  身為日本人,即使在自己的社會中倍感疏離,但身在國外仍必須體認或被外人套設身為日本人的這個事實。從而對車子、慢跑、語言學習的各種舊有觀念都予以重新評價,比較「自己的觀感」、「日本人的觀感」、「外國人的觀感」、「外國人對日本人的觀感」,由這些橫樑和縱柱,交織出各種認知的象限(但是寫作手法是時間性的,逐步推敲,而不是空間分類的),不很嚴肅但很實在的陳列推理各種的階段環節,並且回歸到很個人的頑固,以及對於自我「存在」的小自豪。(此外也難得的談了在《挪威森林》有登場的老婆。個性很活潑任性的樣子)

  九零年代中是我的青年期,看時就會想到當時自己在做的事,如果是那時讀到這書就好了,現在就救不了我了。
 


@不好意思!個人批評:

  有次讀不太看的余秋雨,他去了中東古國玩,四處抱怨人家江河日落,處處提及中國大度,然後在侍者要求同行女友人戴上面巾時,教訓人家:「一個國家如果不懂得尊重別人的文化,怎麼進步?」諸如此類的(記不清楚也不會有人追究我吧。)。去人家的國家做客,不重人家的習俗,教訓起人來了。倒底是誰不尊重別人的文化呢?
 
  有個網友下了個標題評他的書《千年一嘆》:長扜短嘆,豈見真心。
 
  摘錄以向這位網友致意。
  也順便向喜歡余秋雨的朋友說聲對不起:我看得不多,不好意思。
 


 本書有個說英語/寫文章的法門,摘下來:

▓首先要正確掌握自己想說什麼。其次把這重點,儘早找機會先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來。
 

▓用自己也能確實理解的簡單語言說出來,不需要困難的、高明的語言,不需要故弄玄虛矯揉造作。
 

▓重要的部份盡量用解釋慢慢說。可能的話並加入簡單的比喻。
 

很實在。
(對我來說真是他媽的困難) 

 @偏見
  村上用白話的語言感受都市,透過出版界的時間差(日本譯作來太慢,但因為堆積作品多而匯積成能量,又適逢台灣的新生中產青年需求),在合適的時間滲透了台灣的閱讀,推翻了五四式的文本和坊間的武俠言情這兩種過去台灣的主要小說創作群。
  然後藉著網路又產生了新的文類──網路文學。這種全面性的感染,或者說都市/存在這種命題必然會透過類似文本印證(例如卡夫卡),的種種舉證,應該不用列舉了,連蓬勃的大陸都市也受到感染。

@大話
  類似於村上的,存在主義式的、魔幻寫實的先驅作家很多,他翻譯過約翰.厄文(?),個人認為也遺傳了很多表現手法,例如漢布夏旅館那種封閉人生,或者動物化的人物。至於網路文學雖然常用這類技巧、氣氛(或者說言傳自日劇或輕小說)是透過「台灣總體言情社會」這組函數而異化出的類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