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北非諜影-柏林迷宮-

恰到好處與關係引擎



  北非諜影以儁永的音樂和淒迷的印象深深的抓住了六十多年來的觀影者,這部電影是在美國對德國宣戰前拍攝,除了某種故作低調的抗戰氣息,在今日環境下失之熱血外,本片提供了一組框架,這組框架提示了片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男女對位。

  雖然早期電影在處理手法上難免故事血肉還未成熟,但是片中的多角關係是耐人尋味的,雖然角色的關係內涵沒有很充實,但是關係設置的卻非常精準,讓人可以投入、遐想、聯想,提供了一組精美的題組,讓人去設想愛情的遺憾性。對於角色後來發展的留白,也可以說是其永恆性的原因之ㄧ。

  也就是說北非諜影並非一組預設立場的藝術拼圖,而是具有思索空間的七巧板,更加簡鍊饒富遐想。

  在電影製作上,他構造了一個撲塑迷離的時空──北非的卡薩布蘭加,在德國與同盟國間戰雲密佈的時節,這個中立的法屬殖民地成為戰敗的同盟國人士避禍之地,而控制當地的維琪法國政權實際上是德國的傀儡政權,法律由油條機敏的法國治安長官裁量,背後則有嚴苛的納粹德國特派軍官督導,當地則充滿了眾多落魄權貴、投機商人、諜報人員、愛國份子、黑市打手。在黑白的色感和爵士樂的活躍下,全部角色延展著暗潮洶湧的關係。

  故事始於兩名德國特派員被殺,身上攜帶的海外通行證不翼而飛,這份通行證輾轉流落到經營《瑞克咖啡館》的美國人瑞克手中,瑞克以接待流亡人士來大發戰爭財,和成為德國鷹犬的法國當局關係良好的他,也曾經是參予西班牙內戰的理想主義份子,這時遭納粹當局通緝的中歐地下反抗運動人士偕其妻萊莎抵達,他們亟需通行證離開卡薩布蘭加,而德國的專員也抵達卡薩布蘭加來督導當地,在咖啡館樂手彈奏的一首,瑞克當年在巴黎與情人的定情曲中,他發現地下運動領導人之妻萊莎竟是在巴黎拋棄他的愛人


  原始劇本是稱為《瑞克咖啡館》的舞台劇本,經過數位編劇潤飾,無心插柳卻恰到好處,沒有過與不及、無須深明大義,氤瘟裊裊的爵士樂歪斜氛圍,市集般混亂奢糜的北非場景,一對知名編劇兄弟的頑皮對白、鮮明角色蘊含的豐富層次。

  瑞克的瀟灑世故中仍然蘊含著一絲深情,看似堅貞的萊莎在丈夫和舊日情人間扮演不由自主的水性角色,犬儒好色的法國治安官角色則在關鍵時刻施展了法式的紳士俠義。

 
《北非諜影》像是負有豐富層次的醇酒或酸中回甘的熱咖啡,值得玩味再三。


  由於全片的詼諧自然,也就使本片備受期許的重拍與改編通通鎩羽,過於想滿足觀眾期待,想修飾和增強角色的關係,都使續作拖泥帶水而失去關係性的精純微妙,演員也很難復活亨佛利鮑嘉飾演的瑞克的滄桑老練,前美國總統隆納雷根在迷你影集版本中曾經飾演過瑞克,那種浮面的成熟風流跟婊子化的萊莎,演的只能說是卡薩布蘭加的另一對男盜女娼。


  最近的電影《柏林迷宮》,由史蒂芬索德柏執導,擔綱演出的有喬治克隆尼、陶比麥奎爾、凱特布蘭琪。本片背景是德國已然戰敗、日本仍然負隅頑抗的時節的柏林,美俄兩國分割統治斷垣殘壁的柏林,在冷面的美國特務和圓滑的俄國將官的監控下,一場美國士兵的謀殺案,帶出了前納粹理想主義份子之妻與戰前曾與其發生關係的美國新聞派員的糾結關係。

  本片乍看之下是一部故作老派的推理片。片子本身似乎在大眾間評價不高。

  但個人覺得,其中隱含著的關係引擎,可以說是對《北非諜影》的一種遙敬。兩部黑白片,片中的背景世界同樣有迷亂的視覺景觀,一個是廢墟化的柏林,一個是混亂的卡薩布蘭加,同樣有巨大的複數國家勢力的角力,同樣牽涉到一對準備出逃的夫妻,夫妻的組合是理想主義丈夫和曾經發生外遇的「忠貞」妻子,對手的男士則是掌握出逃機會的前外遇(被拋棄)對象。同樣有冷眼旁觀卻不時作用的配角外力(俄將美官
VS法國治安人事、黑市商人),同樣是個投機、世故、冷酷卻仍有一絲義氣的時空。

  而其中對於妻子角色的重新推展,可以說是一種思考過後的結果,過去萊莎的角色,矜持、冷靜,對於愛人有所保留也願意妥協犧牲(跟這個人或跟那個人,這倒底算什麼犧牲
),但是是否隱含著軟弱自私的魔性呢?不過由於全片的角度在於男人的瀟灑,也就忽略了可能被女人利用的事實,也保全了女主角的典型面目。

  而《柏林迷宮》中的妻子角色,在全片中愛著他的角色間,在她受到的脅迫屈辱間,她透露出了一種隨機應變、一方面乍看之下是在求全但終極的是捨棄別人來求取自己的逃路的魔性。在理想主義丈夫和至性情人間,她最後選擇了自己,而在最後神似《北非諜影》的最後場景裡,女子隻身登上了離開是非之地的飛機。也許這是在暗示著北非諜影的萊莎真正應該有的面目。

  也許本片評價不高,但似乎比《北非諜影》的平庸續作,在精神上更像是一部續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