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關兼搬家兼各種瑣事之預約發表]#貼上最近拍照
IMG_4187M.jpgIMG_4077M.jpg

    在日本的故事敘事中(例如在幸福改造計畫中有人家被垃圾淹沒需要製作單位清運、還有一些文本故事中出現的社會脫軌者的垃圾屋),我們經常看到人間失格的社會脫軌者家中有小山般的垃圾袋,這是在別的國家中少見的。日本人很自然的呈現這種視覺印象,卻沒有特別重視其中隱含的訊息,而別的國家因為社會脫軌者並沒有這樣的實況,所以也無從檢討其中意義。

  以上以下是自己的一些偶得。

  其實關鍵在於,在那個結構井然的社會中有個複雜的垃圾回收制度,每日回收分類都不同。而社會脫軌者既然失去了人生、工作、人情,自然無法顧及複雜的回收制度,最後被垃圾之海淹沒,無法出脫的垃圾使脫軌的無害個體發臭,作為脫軌人生令人嫌惡的標記。日本人身處如此社會,自然不會體察這樣制度帶來乍看理所當然結果,實則異常,而沒有那樣制度的外國社會自然也不會發現垃圾在屋內堆積如山的特殊意義。

  而這中間還隱含一個訊息,是否是因為複雜的回收制度造成社會落伍個體更加受挫,失序的日常使其無法逕行回收日期的規律性,日益堆積的垃圾造成情緒的更加紊亂,因而加速了沮喪和自暴自棄而走向了社會脫軌之路呢?

  為什麼人們對"墨守沒有生命意義之鄰里制度的社會"不感到奇怪,又不肯給承受壓力的個體一點舉手之勞的空間呢?

  或許社會局應該幫忙這些脫軌者作垃圾清運,這個想法足以成為小說構想,註記於此。


IMG_4487PE_大小 .jpg 


  不是我吹牛,私大腦是個無時無刻不在生產垃圾思緒的工廠,這些思緒若組織化了,套個猶太意地緒的思維方法,由不可見的不可見的領域被拉拔到不可見的可見或可見的不可見領域,文字弔詭,無聊吧,解釋看看:
  就像是由我們無形的如夢境般的象徵之海中捕出來的成片段的腦波訊息之魚。可惜的是卻沒有那麼多胃口去吃,而其中鮮美的魚也太少。

IMG_4228_大小 .JPG 

  自然可以把這些片段的思緒產品到掉,但有能會造成記憶海域的汙染,造成我記憶的混淆,但若作成半成品(如筆記、或做個簡單的抬頭註記以標示未來可能可以整理成文或運用到別的題材裡)堆積起來,就會造成一個德國式的生態危機,什麼是德國式的生態危機呢?據傳聞,德國之井然有序,讓他們自七八零年代環保分類回收就頗有成效,但是分類良好的回收物卻找不到用途,所以只好蓋倉庫收集,這就有些本末倒置,雖然德國人的實用性格,終究會替這些回收物找到利用場所,但對一個人的腦海而言,這種無窮盡的盤整生活的方式,確實是頗為無謂。至於有關德國人的這個傳聞,是否屬實,在我少年時期聽說時是難以求證的,但在網路和旅遊和語言發達的近日,我想有心人很容易得到求證。



IMG_4446_大小 .JPG 

  雖然每道想法最好經過層層把關,再確認為無用資訊,推到午門外斬首示眾。而各種片段的資訊最好能夠匯總成一個封包,整合成一個具意義的主題,但是這樣多少是緩不濟急,在太多頭的去標示想去匯總的主題後,反而會難以取決標的,而反而失去發展重點主題的機會,而各種零碎的想法保留在思考訂單中,也對記憶造成無聊的負擔。

  而如果放棄命題,又因為抱殘守缺而覺得棄之可惜。

  所以或許應該採取企業管理原則,採取訂單先到先出,零庫存主義。

  在這種想法下,也許什麼樣的垃圾都即時寫成文章好了。

  而且應該不會造成生產過剩,思緒思焦。

  因為產出的想法就算是丟掉了,過濾過了,消化過了,將會在抽像的腦域中再生成別的想法的養分,另一方面來說這種超荷的無意義生產,也會使自己去權衡文章產品的生產標準,進而去廢除這種無意義的舉止。

  荒唐吧。

  不過積極的作各種思緒垃圾的回收,也是保持精神健康之道。

  這篇文章於焉誕生,我把人間失格與資源回收和我個人的思緒負擔這幾樣思緒殘渣隨手打包拎出來丟掉了。

  清爽多了,我的大腦垃圾之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