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茫茫的霍格華茲畢業後---寫給《魔法王者/費洛瑞之書》

  這根本是本反奇幻小說。

  對,我說的是Grossman的《魔法王者/費洛瑞之書》。

當人們度過了一定的歲月,什麼...你說什麼魔法?抱歉,嚇不到我的!當心中對奇幻什麼得再也毫無懸念時,也就不再相信什麼了。沒有想望,只有日常。對於現代社會的宅族或怪胎們,想要一直生存在二次元或者所謂冒險大陸的執念。筆者可以說是憂懼萬分。

  成為這樣的成人後,《魔法王者/費洛瑞之書》讀來讓人心痛不已,或者說是一種啟人省思的小小回歸冒險。這本書的閱讀前提,建構在以成年人的心智重新認識《納尼亞年代記》、《哈利波特》等奇幻的大孚文本之上。藉由不斷提醒你夢想之地與魔法力量並不存在,重新檢視心中已經失落的那塊奇幻土地。當人們經過社會化的洗禮,生命變得灰敗不堪,魔法是否還能帶來生活的救贖呢?費洛瑞(書中納尼亞的翻本,也可以是中土或任何一座幻想大陸)是否還能供人跳脫呢?

  開場定位較接近都會奇幻,由所謂的「念書怪胎」昆汀誤入裏紐約州的魔法學院入學測驗始,宛如將霍格華茲交給尼爾蓋門重新執筆,魔法專業宛如一堂皆一堂無止盡的證照課程,像在嘲弄魁地奇球賽的驚險的漫漫華爾特棋賽,青少年對異性的萌想與焦慮不時穿插。後途則是一干魔法中產菁英畢業後,過著日復一日的都會生活,或者試圖當個魔法NGO志工或者頹廢於跑趴,當真正的Hi-Fantasy版本的奇幻大陸的邀請降臨,學院的好朋友們終於得以一償冒險宿願,來一場納尼亞年代記般的王者之旅,不過黑暗得多。套句書籍文案的話:榮耀有其代價,你難道不知道嗎?這趟驚奇之旅,昆汀付出了不可逆的代價

  作者Grossman是否很惡意的想提醒讀者:為了社會化,我們是否錯過了夢想(如同故事中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或放棄了魔法學院的人們)?又為了夢想生活付出了自己輸不起的代價?這點不得而知。但讀者必然已經開始自行思考,驀然回首,自己到底身在何處。


■彼得潘症候群

  自童年起,筆者就對一切認真構築的幻想題材極其著迷,由《地心歷險記》、《圓桌武士》到《マクロス》、《DragonQuest》,成年後也充數成為遊戲公司企劃、出版社企劃、插畫者、小說作家、電玩攻略翻譯者、幻想百科或獵奇報導敘事的執筆者,在社會化失敗後,又因為被天降女友(像是復活宅男的Valkyrie)拉入cosplay的拍攝,從事過皮毛程度的職業攝影。

  許多的imagine最前線筆者幾乎都延畢過啦,可以算是極其灰敗的拒絕成長的老宅。說穿了,就跟書中魔法學院的畢業生般,生處魔法師世界乍看之下或許幻想無邊,胸中可能卻是說不出的空虛。

  害怕時鐘樹的費洛瑞男孩,好比《彼得潘》害怕滴答作響的懷錶的虎克船長大叔。那是一種對時間的恐懼,不管如何延緩老化,各種大限還是會不顧情面的抵達,直到自己認清自己是個可悲的大叔為止。如果不願認清現實,就可能像書中不願長大的費洛瑞童書主角般誤入歧途。

 

■奇幻小說的使命與市場

 

  在日本漫畫中曾經有個低級的都市傳說:三十歲還是處男的宅男,因為對二次元角色的純潔之愛,將可以得到魔法力量,成為DT(童貞)魔法師,這也稱得上是一種《彼得潘》症候群。如果用精神病理學來交代,或許這是種神經質官能症。當人們無法接納現實時,便會用功利、逃避、挑釁、隱遁、噓誇等方式來迴護虛構的自我世界,進而得到近似巫術般的自我意象魔力。當筆者浪跡於各個幻想圈子中時,難免覺得社會之病,已經深深的淤積在各個想像社群的宅男腐女心中。

  做為跳脫的幻想文本,難道在本質便是病態的?這似乎值得辯論。

  商業作品中,主角突破萬難的堅毅荷重之旅,越來越少見。呼應榮格面對陰影(例如《地海》系列)、坎伯所謂擺脫日常面對未知的英雄之旅,等類似主題在青少年文本中,肯定不受歡迎。

  常見的速食閱讀,主角為人碌碌(雖然這不違反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對戲劇主角的建議),卻能在一天之中觸發奇緣,坐擁神兵、法力與天降女友,順手撂倒最終魔王,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奇幻文本的病態度,這中間或者有個鑑別標準,就是閱讀的爽度,越爽則其病灶益深。這便是市場現況。

 

■人生無法藉由魔法逆轉

 

  這種自我滿足的病灶也經常出現在某些鄉愿基督徒的宇宙觀中,例如書中有個正經的學長認為因為有魔法必能反證有造物主的存在:「如果祂把工具(魔法)留給我們,必然有祂的用意」。替生命尋找意義是重要的,但書中也提到「若生命真的教會我們什麼,那就是你並不會心想事成..(中略)..語言(詮釋)和現實全然無關...小孩不了解這點;佛洛伊德說那叫魔幻思想。等我們終於學到是怎麼回事,我們就會停止當小孩。字語和世界分離,正是成人生命建構的基礎。」

  這點在神學家Pannenberg的論述中,反而有精闢的解構,認為基督徒重視的應是當下的新生,而非盲信的宗教倫理宇宙觀。

  死守著地球中心的天動說的宗教,與死守著童年的自我,其實差可比擬。

  書中提到「你們成為魔法師,是因為你們不快樂。」在在提醒了把握當下的重要。從事他處的冒險,發現了這根本不是他們自身的戰爭的昆汀,最後也質疑了宛如納尼亞亞斯藍/上帝的公羊,這場冒險:不太值得。

  而付出了痛苦的代價的昆汀,想利用時間法力回到過去重新抉擇,卻被神秘的女性引導者阻止,這個橋段很類似《魔法少女小圓》中的焰,因為想得到救贖,不斷回朔時間,但百折千轉都得到同樣不幸結局。因為人生是不可逆的,我們把握的永恆僅有當下而已。

 

■老宅不死 只能逃避

  教課書提到文學的使命是異化現實、供人反思。奇幻文學的真正使命則是藉由冒險教導人們追尋夢想、並且面對困難,而不僅僅是供人跳脫,或者不客氣的說--逃避而已。誠如書中昆汀的天命之女所言:「你放棄布魯克林、你放棄布雷克畢爾(魔法學院)、我完全能預期你有一天會拋下費洛瑞。這種方式讓你比較能應付生命,是吧?而且,你永遠都準備好要放棄我倆的關係。」彼得潘永遠在飛,永遠在逃,而且不準備付出代價,是吧?

  但這樣的逃避,終究會使相信自己的人代償代價,那便是逃避自己者所能付出最慘痛的代價。如果納尼亞或霍格華茲的孩子出社會會是怎樣的景況?納尼亞的孩子們很幸運,最終他們都死於現實的災難,而得以永居真納尼亞--一個宗教官能執念中的天堂。

  「成人後仍活在童年幻想裡,無異於與災難共枕。」在《魔法王者》中,我們得到了亞里斯多德所言的戲劇衝擊性洗滌--藉由奇幻文本照見自己換來情緒的淨化(KāƟāpơiv)。

  這世代的青少年們很虛無,活在各種虛構的多媒體中,這些數位原生世代的孩子們,如同擁有天賦法力,參透了資訊世界的森羅萬象,但是由霍格華茲畢業後呢?

  《魔法王者》在商業市場中待價而沽,其意涵是否能被青少年們理解未可知。但榮格理論中有所謂的「共時性」觀念,蓋指有意義的巧合。作為一個大叔,誠如書中的昆汀,筆者被宛如神使的Valkyrie喚醒繼續追求夢想,卻因為不了解應該付出的代價而失去了她。出版單位這本書卻剛好翩然而至,這世界真有魔法不是嗎?只是你準備好付出代價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