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431.JPG

撲浪客與新人類/以及數位原生世代(Digital Natives)(快寫初稿)

最近開始上撲浪,先是加了一個朋友,然後是另一個朋友,然後便有朋友自動加入朋友圈,跟著自然產生了一些回應。

多半是因為書市名人灰鷹的一則對自己的催稿撻伐(笑)討論串之故。又產生了些可見的效應,迴盪在本來很孤僻的網路格子內。(由試用階段的五六個朋友登錄,一個討論串便增加四,五十人登錄朋友)

撲浪集bbs,聊天室,qq,論壇,msn,個人新聞台/blog,facebook的一些特質於一身(微型部落格Twitter則更是大熱門)。

他可以當留言版,可以即時互動,可以形成公議題,可以掛載陳列,可以輕易擴大人際網,可以追蹤特定人士和話題,甚至可以尋找失落的朋友。

他簡單,並且並沒有拘泥在特定話題框架而幾乎無形。

就好像bbs改變了學生的意識形態,
msn顛覆了辦公室倫理一樣。

最近很被注目。

幾年前波灣戰爭美軍強攻伊拉克時,巴格達部落格的即時新聞報導,顛覆了人們的資訊流通。有一度利用網路連結運動的快閃族也流傳在台灣過。

這些國外傳奇經驗,往往在台灣被視為時尚。

台灣的網路資訊本來就是鄉民化的,搶人氣拼便宜,這屢屢應驗了新聞學者認為資訊流通,會造成人們由大眾公共價值資訊中退化回部落資訊的想法。

也就是點對點人對人的對話交會形成一個個小小但彼此互通有無的訊息圈。

大家都聽說過巴別塔的神話。

原來巴別塔並不高,而是扁平的。也就沒有辦法讓"神"所代表的公共權威主體把塔弄倒,變換人們的語言使人們失去串連的可能。

如同部落格和快閃族是先在國外創下傳奇後,國內公眾媒體再報導這項傳奇,把原屬於資訊敏感族群的工具擴散給大眾。

最近各家媒體頻頻報導歐巴馬團隊利用與撲浪同性質的Twitter,Facebook強化競選。

這些最流行的新聞,即使是跟在鄉民屁股跑,共眾媒體卻不能不跟,否則就被扁平化的網路鄉民訊息鍊所遺棄。而持續報導網路上的各種新聞平台的威力,也是在分散傳統共眾媒體的威力,通告還不知道的人:媒體權力正在過渡。

個人在撲浪扮演的角色更是孜意百變,而遠比部落格上創造資訊或流通資訊的負擔要低。

原先覺得那要閒扯的資訊串表現方式,讓人有點茫然,在撲浪上小小抱怨了這種茫然,未料還有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們的回音。

過去榮格把人們分為內向與外向。

但內向不代表一個人溫柔或孤僻,外向也不是指一個人愛交朋友或熱愛戶外活動。

而是指人們關注的價值系統是建立在自身內部的還是外部社會的。

過於重視內在價值會變得神經衰弱,過於重視外部價值則會流於虛無。

張雨生在若干年前一段廣告中說掌聲響起之後的落寞感。

那便是因為人的自我感覺被強大的外向扯離之故,但落寞的程度,則看內省機能的發達與否。

網路的這幾波流行被簡約成社交缺口的產物,但若都只概化為人氣威力,便是過於重視外向價值,這也代表今日工商市民社會的主流傾向。

其實人際平台的功能也有一部分是內向的,不僅僅是追求豪氣的趣味和麻吉感,相信更有部分是在描摩彼此的圖像,借由傳達訊息和理解他人訊息來深化自己,認識自己並改良自己。

及便是發現自己過於重視內部價值而向喧嘩的討論串走去,這都是種進化。

新人類這個名詞大概是在國中時因為台灣社會價值觀首次因為經濟起飛,面臨新形態青少年時所使用。再加上一個開喜烏龍茶的怪異廣告而渲染開來,想來現在已經沒人使用了,因為日光底下全在追求新鮮事。過去定義的新人類已經普遍,甚至很老舊。

這個名詞源自於日本,在機動戰士這部卡通中的新人類New Type,原意為在宇宙空間中因為人們失去地心引力的憑依,而漸漸發展出一些超感知的新型態能力,而其最終形態便是人們超越空間限制的彼此全然理解,這個設計或許有受美國科幻作家海萊茵的啟發。

而今天人們超越空間的同步化彼此感受,追蹤過去遺落的訊息,連結失聯的朋友,醞釀集體活動,並且探觸彼此的心意,雖然網路上的誤解和謾罵更是重重,但我們確實的朝新人類之路邁進。

當網路上能夠流通的能量,隨著多媒體的發達而豐富多姿,台灣的新生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解嚴前,甚至到十五年前的台灣大眾,對於科技很生疏的,早年的電腦教育是只要偷偷拔掉插頭,學習操作者就會誤以為不懂得用開機片開機而陷入恐慌。而今孩子們出生在一個數位環境中,多媒體訊息完全與生活結合,使用,學習各種數位工具毫無障礙,而不像工業時代,機械的使用者必須是技術人員,即使是汽車駕駛這樣的應用也被視為專業技能。數位原生世代(Digital Natives),具有非線性的思考模式,就好像"機動戰士"這部動畫中,完全出生在宇宙環境中的移民第二代,能夠接納太空中那種飄忽不定的感覺,有成為新人類的潛質。

過去所謂內外向的分野的誤解,多半源自於過去人們互動的物理性,以至於在家用電腦看書寫日記的人叫內向,往戶外跑喜歡和人出去聚一聚的人叫外向。

而今網路的大眾化,造成內外向的個體都在上網,而全盤活動在現實的物理世界上都是看不見的。

曾經寫給網友一串訊息,後來被她標記起來,僥倖之餘,才意識到那段語言或許有點意義,是這麼寫的:

"在投落留言的同時 自己在發出聲納 藉此摸索自己的面貌 那網路生活就像是成千上萬潛艇的海戰 沉默而浩蕩的對話著 "

千億兆量的網路訊息是否正朝人類的集體意識進化著。

如果除了鼓掌和群情激憤的訊息外,人們在網路上對自己和對他人的認識和挖掘都能隨之深入,那這個世代的凡人們確實朝新人類之路邁進也說不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