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劃/攝影/撰文 約瑟 聖教軍/路爺
每天每天都有力量把我由灰燼中托起。
To be /昔是 今是 永遠是(經文中神的時態)/活在當下 便趨近永恆
得到答案了。
我順從於內心的那股力量。
企劃/攝影/撰文 約瑟 聖教軍/路爺
每天每天都有力量把我由灰燼中托起。
To be /昔是 今是 永遠是(經文中神的時態)/活在當下 便趨近永恆
得到答案了。
我順從於內心的那股力量。
有個偏空就會去舊舊家(意味舊家前住的舊家)搬搬書到目前的屯書屋放,雖然許許多多少年時珍視的書物大半失蹤。在某個書箱中發現宇宙光的一本舊書,校對欄中有照過面的陳韻琳小姐,這倒是很值得記一筆。
這是一本卡內基以來美國常見的成功講學,這類講課不能不說與美國的新教發展無關,信心 成功與積極。這是這類書籍的普遍原則,源自於"新教工作倫理(參見偉柏)",託依的是基督教重視自體發展,以及要人有信心成就任何事的思維,其中經常源引的比喻是主人獎勵用錢賺錢的巧僕,而懲罰前存放起來的愚僕。這個比喻原意是指主回來前人要善用自己的天份(恩賜)。
進一步來說就有鼓勵將本求利的意味。
這種將追求成功與信仰合璧的傾向(主必叫我得勝這樣的用語原先是指靈命上的得勝,但基督叫又是務於現實生活的信仰,所以引申擴大便可合理化為奉主求取現實的成功),在資本主義發展之下,自然撇掉了信仰的制約,而將對某種具有監督性的權威去掉(當然同時也撇掉了如;你的信心只要有芥菜籽那麼大,叫那山移到他處也自可行這樣的超心理願力成分),直接化為對自我成成功的唯我信仰。
#東方三賢者來朝(那裡有三個水塔不是嗎)
最近在古文明歷史百科與徐世金的《愛與死》中,不約而同提到基督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摘錄的都是「以利-以利-拉瑪撒巴哥大尼」。
我的神-我的神-你為何遺棄我。
約莫是說,基督後來向神抱怨一番,然後絕望的死了,像百老匯歌舞劇「萬世巨星」這樣的昇華死去,聚光燈退去,死了。
聖經四福音書有四個面向
(本文四福音和四象徵的對應係幼年記憶,歡迎勘誤)
如同約翰在"啟示錄"的異相所見到的四個活物:
分別有著獅子 牛 人 和鷹的外型
不同時地所著作的四福音書各自的文風,和這四活物的象徵相符
獅子相對的是馬太福音
牛對應的是馬可福音
耶和華是 我牧者、 我必不至缺乏。
他使我躺臥在青草地上、領我在可安歇的水邊。
他使我 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 我走義路。
我雖然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