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慢慢落下,掉進灰撲撲雲霧不分的污濁氣團裡,太陽變成一顆色澤黯啞的大蛋黃,在渾沌不明的液體中掙扎,陡然間它被大片黑暗吸進去,很是可怕。」
──王文方觀紫禁城的落日。
《1901》,一面映照中國情緒的鏡子
來頭是中國國家一級作家的王樹增,倒是個濃情霸氣的寫手。
寫八國聯軍臨城下,義和團路倒,皇族出走,日落北京城。
作歷史論述雖然因果支離破碎,史料鏡頭偏頗可疑,描述觀點主觀煽情,情感立場、政治正確處處,邏輯嚴利清晰但不見淂合理靈謹。
但作為一份時代讀物,熟絡中國人的習性,入木三分;長句氣勢洶洶,插科打渾自然入勝,厘俗趣語豐潤滿文。稱得上是強記好辯、海納百川。
但與歷史事實的關聯倒也只能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夫婦,吵得精采。」
全書大體是把握著大陸反洋、反階級的意識形態走。在全書各種仇恨對立上,清出一條給農民走的曲折田埂道,意識形態的大瞽下,賣弄著煞好看的浪漫,暴露出那個時代的光怪陸離。因為那段歷史本身夠怪誕,寫作出來也就是精采絕倫。
八百頁飛快讀完,雖是給主觀的文氣弄的生痰,但垃圾食物多半好吃。況且台灣滿地的地攤小食也未見得人本健康。
作者雖是聰明的知道公允的尺規距離多遠,而在偏離時不時回望以拿捏總文的平衡,拿捏著煽情的針該下在哪,重新縫補破碎的歷史觀點、和自大反差下;中國民族情感的傷痕,飲鴆止渴。
國中歷史課本沒讀好的人,讀這本《1901》未免陷於盲目衝動。
不過大陸詮史與我們詮史,也只能說是兩種杜撰各自表述。畢竟都是好作文章的漢家子弟。
█全書旨趣:
全書華夷二元對立,外加個位在中間;雖行事愚昧無稽但純樸耿厚的「農民集團」──「義和團」。兼容並蓄講ㄧ個凌亂璀璨的1900年。
雖是所作所為莫不枉「拳匪」二字,鄉愿猛爆、逕行屠搶、釀成國禍,暴民卻也符合農民革命的精神,枉顧更多無辜或中間順民的存在,忽視中國積弱愚昧、確實需要假洋務以革新的客觀事實,作者信守共黨政治正確,為文兼之確保中國農儒社會的顏面,義和團成了民族烈士和無辜農民的全面代表。不過濃情烈意的文字烏雲籠罩下,卻也必須認識到這國禍是中國皇天后土下非戰之罪的悲哀。中國太大,包袱太多,百姓確實無辜。
帝黨與保守派,宮媁官場風雲起伏,國家大事輕率浪擲在慈禧、光緒母子鬩牆、和戰毀之於一個個官僚保身伎倆之下。全文拱衛出一個巨大精緻的王母娘娘──「老佛爺」慈禧太后。慈禧現實利害但不懂時局,苛刻凌厲卻也有人性溫馨。在動盪的時局冷暖中,整個1901年,看慈禧種種臉色丕變,講她奇襲維新、講她把持皇帝、講她拉拔義和團奇襲洋橋、講她風雲出走又還都京城。作者講ㄧ個凌亂的1900年,在文末也替璀璨而標新立異的1901年立下座標,萊特兄弟升空,維多利亞女王病逝,中國自大慟後也冒出了幾許新芽。
作者評刀鋒利,論農民時則緩頰以情,論人物或有爭議的觀點時左搖右擺以求平衡,但絕沒有對不起中國人的情感,文氣終而扶搖直上,連綿八百頁。立場時而中間,當左潮右浪滾落,尚能浮現出一個個客觀事實結晶成的消波塊。舉證多有剪裁掩蓋,野史稗史軼史傳聞無所不包,也算巨鉅細靡遺。我說作者是清楚的,清楚的知道中國人需要的事實是抒情而模糊地。(講西軍之不可靠暴行資料多;相衡下中國暴行以轉移視點、糢糊、概化、略過不記等手法處理,又以情感情濃度模糊是非邏輯,八國聯軍說成是個純侵略。中國衿愚而西方貪暴,各自分攤一個角色)
論華人種種,談官場談儒家,以慈禧將「誤國」、「負我」混為一談暴露出中國人沒有奉公的觀念。不客氣地畫出中國人狡獪而周圓、現實而愚昧,溫暖而私己的中庸顏色,入微大膽的議論插入雜蕪的歷史演進中。其中說到中國民眾由戲劇教育,終而集體歇斯底裡地扮演神怪忠義人物之事理鋪陳、實事演進更是令人心頭一顫。只能說作者還是時有睿智但不灑血的筆鋒。
論洋人時也合乎國人感情需要;俄人粗放狡猾、美人天真無知、英人苛刻精算、日人陰險黷武、德人陰沉強橫,義人奧人是連入京搶劫的兵力都出不起的沒有面目小國,在洋人「誇大」被國人屠殺後,當然就是以此為藉口對中國的搶劫,這倒是各種洋人一同的面目。華人教民躲入教堂避害,不用分說是漢奸行徑。教士主教皆貪淫之徒。入內地救濟中國中央都不管的窮民是因為中國中央的通達富強沒有他們發展的空間。美國希望中國門戶開放,免除瓜分之禍並促進觀念和技術流通,是因為美國在華利益落後於其他國。不收賠款、養辦清華大學也被說成文化侵略。因為中國政府態度模菱兩可,鼓勵義和團屠殺教民洋人,官軍強攻東交民巷。各省步調不一(有毓賢「屠洋人,雖稚子家犬亦不放過」),上意朝令夕改,外交採「中庸」作法的「和戰並用」。面對一個這樣封建、有理說不清的中國,少數聯軍冒險入入內地保衛使館被困民眾。先是以中國感情百般迴護中國種種,作者這下板起一副國際觀的正經臉孔批判道:這是不尊重一個主權國,使館應該由駐在國保護。但是作者沒說駐在國正在圍攻使館,駐在國鼓勵的亂象正在蔓延。
自然近來洋人屢屢表態,熱衷反省殖民主義,在歐美中產學者的論文需要下,洋人可以說是最落後的蠻族物種了。其實這也是洋人啟蒙我們去批判的部份。大航海時代乃至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現今的人文主義社會,人類一家的世界,根本就是洋人的世界觀。中國人一面理所當然地享用別人的觀念成果,等到講到本我的時候,便跳出人類一家,將西方獨立批判。世界豈止東西兩種文化,中國的現狀也非自古就有,西歐也不能代標整個西方世界。余秋雨在千年一嘆中,到訪回教國家,餐廳中有侍者要求隨行女性戴上頭巾,余秋雨大義凜然道一個國家如果不尊重別人的文化怎麼可能進步。到人家的家裡作客,教訓人家家裡得穿拖鞋,這裡頭到底誰不尊重別人文化,令人啼笑皆非。(余秋雨在上個世紀的票選中,是華人十大重要作家之ㄧ,「痞子蔡亦名列其中」
大體上就是洋人懷著千百種不懷好意的動機到中國,傳教為了侵略、辦學為了侵略、施米為了侵略、醫療為了侵略、授業為了侵略、鋪鐵路、興工業莫不為了侵略、保護革命黨為了侵略。洋人開路辦礦為了利益說得過去,鼓勵皇帝革新是為了利益就有點勉強了,畢竟要欺負一個笨同學而教他數學是有點逆向行駛的。洋人也有種種面目、洋務也有種種面目、單一色塊也能是交織善惡多種色調合成的,作者恐怕是太有意以中國不科學辦法處理:以偏概全了。「洋人由康有為始,就開始藉由保護政治犯干涉內政。」(難道留康氏在天安門被戰車輾;雖然流亡人士不一定是好人),而張之洞、劉坤一等興辦工商、獎勵進步,在1900的風暴中保護洋橋免於屠殺的幹臣自然就是漢奸了。而清廷愚昧,加深了時局惡化,凡此種種洋作為,皆是在踐踏農民血淚。
全書顛反了許多西方來華人士的熱忱紀錄,固然過去那些懷抱啟蒙熱忱的洋人有種種流於西方天真、自我之「中國迷思」,而如此文本也可貴地映照中國對自身的「中國迷思」。
我讀此書是先讀「下」而後「上」(作者精湛之筆前後插入讀皆可),在波濤洶湧的批判漩渦中,作者時露出水面盛讚洋貨進步、時迴馬描摹慈禧宮廷勝景。讀完全卷,巨大而混沌,處處迷思、流於詮釋,這就是中國吧。
█筆法
說到筆法,那就必須感佩中國地大物博、有文韜者眾,雖不似英文精簡,中國文字確實能夠無限上綱的連綿飛宕。雖有事態矛盾、時程模糊的特點,但仍是一句話;好看!即使是說理說史,仍是文氣連綿如長江水不盡,說理熱誠時有佳作、抒情時或是嘲謔或是歌嘔,「十分善於運用私名號反諷或搏個模零兩可」,寫事時巧妙的掌握中國的戲劇原則,句斷或詩性或厘俗或韻短或悠長。
本書散文價值有餘、論文價值可疑。每每有奇聞充斥於佳構內:
義和團說火車電線毀了龍脈,可以為了一支洋鉛筆殺死一群童生、虐殺全家屢見不鮮,那清朝官員捕殺洋人狠若千刀萬剮之凌遲。義和團見到了醫院的骨骼標準可說西洋食人,屢攻東郊民巷不下說是西洋人以女血塗砲。讀來令人心痛至極。
拳民突擊起來驚天動地,圍的教堂水洩不通,爬上滿城屋宇呼號唳唳,千萬中國人面孔模糊但剁刀在手,洋人教民老弱婦孺在中國人的官砲、火箭、人潮、咒聲中單憑幾挺洋槍阻擊,一個接一個倒下的恐懼,作者寫中國人自以為神功護體卻禁不起洋子彈,一百人一百人的倒下卻又一波波湧來。文句經常渲染以烈士悲壯,但我讀來乎覺如好萊塢電影中的群屍食人,只一面替西洋人心驚、一面讓人對中國人搖頭同情。
文中對物事常有精采認識;
寫道中國人愛戲劇,滿朝文武日常充斥著戲劇化演出,模仿自野台戲的義和團思維。在中國特有的筆感下,都讓人重新有切膚的認識。寫慈禧在權力慾下變得失去判斷銳力,也在權力慾下殘忍地對待光緒帝。寫滿朝文武在大亂前的百態。替李鴻章在中國史觀下開通更是蜿蜒有致,雖有失焦失之於推論偏頗大膽,但確實想還他一個清醒面目(台海兩邊對其人各有各的不滿,一邊認識他是個漢奸,一邊認識他是個清奴)。
通文駁雜綿密,連篇史事交織演進:
呈景呈物事呈時局
寫大沽砲台吞八國的兵火瀰天。寫舒緩的北京紅燈夜。
寫慈禧的南方嘉果滿室薰香,寫帝國武官不修武事的翠玉拉弓板指。寫清軍德國砲厲害。
寫李鴻章奉詔千里北上而時局江河日下。寫列強瓜分中國,蠶食鯨吞。
論事態論理論價值:
寫德帥瓦德熙領北京的緩慢客觀觀察。寫北方旱魃、農民蜂起。
寫南方道府西化萬象孰奸孰漢?寫李鴻章真是宰相有權割地?
寫有聶士成、左寶貴身穿黃馬褂奮敵戰死、寫有裕祿不戰而退、寫詔書謊報功。
錄事錄人錄因果:
寫義和團師兄自避鎗火、讓青壯送死,寫珍妃被推落井前的驕橫答辯,寫八國援兵邊修鐵軌邊鑿戰暴民甘軍,乘火車馳援使民。
寫袁昶抗顏敢言,寫袁世凱機巧於世,寫榮祿不表態居高位。無論是甘肅軍頭的枉法難馴,還是大學士徐桐的迂腐投機。無論是提供妓女的賽金花的風華手腕,還是伊藤博文在春帆樓裡的鷹騺狠顧。寫慈禧出頭、寫李鴻章議和後歸西。終歸是寫人厲害。
寫強學會上書發跡,寫民教爭執,寫大刀會而義和拳而義和團。
詢條理詢風俗詢政情
寫外交總理事務衙門的模糊辭令。寫八國條約的貪狠無情。
寫那義和團的封神榜單,寫紅燈照的兒女姿顏,寫民間戲劇的英雄烈女。
寫那滿漢社會構成的朝野角力,寫奪宮廢帝的官閥興衰。
說道說習氣說情
寫中國讀書人的官場道。寫中國人的務實道理。
寫官軍拉兵充員、搶民售物,寫帝室賣官粥爵、逢迎索賄。
寫皇家西奔的落魄悲景。寫光緒帝的委屈鬱結。
寫農民、寫風水、寫慈禧待人處世、寫火車電線如何激起國人恨意。講滿漢相處、官場品級制衡,每每都能說出個道理。外交公報到當事人轉述。百態錚錚鐘鐘、因果循序漸進。免不了的倒敘插敘導致的事態如雜草蔓延,或急或緩的抒情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通文以「帝國」一詞替代中國乃至於清廷、大清等詞彙。每每讀到「帝國」封疆大員如何如何、「帝國」北方千百年來如何如何,那「帝國」二字悠遠肅穆,遲暮中巍峨的身影還帶著幾分顢頇,恰恰與「帝國主義」的強盛生冷做了對照。
█總之
緊接著甲午戰敗,百日維新輒斷。舞台一展開作者就對我們釐清了康熙與慈禧的角色位子關係,慈禧才是保守帝國的真正統治者,而被慈禧萬分有意虐死的康熙則有著變法圖強的色彩。所以掌控欲絕強的慈禧和外國政治勢力勢必會對上。亟需西化圖強的中國,帝國封建政治機器早已失靈,每逢天災,帝國必無力施援,失去務實反省能力的文化氛圍下,變民找上了洋文化出氣當靶子。自大保守的當權者更想藉民氣對洋人來個關門放狗。
慈禧的詔書寫得明白,敵人不是某國某人,而是「彼等」。中國一國對全部非中國,決心關起門來。袁昶也說到好,所謂滅洋滅得是國人的洋還是國外的洋?若是國內的殺之又來,若是國外的十倍於中國,殺之不盡。
官方鼓勵下,地方燒教會、殺洋僑教民,一應破壞所有西化進步物事。中央外交使節區遭官軍暴民包圍,公使前往議事時遭官軍劫殺,卻沒想到小小一條使民巷在寥寥男丁堅守下屢攻不下,八國洋兵進入中國開向使節區,中國新軍棄職潰逃,皇室出走,議和後始回歸京城,慈禧只害怕光緒復辟,多少銀兩給人家都沒關係。
儘管作者是縱橫八方的以各種論點周延史事,但綜觀全書中總總醜態,無論是如何封建、如何愚昧、如何投機、如何逢迎、如何自我、如何仗勢、如何怕事、如何貪權、如何顢頇、如何仇變、如何諉過、如何陽奉陰違、如何虛偽作態、如何顛倒是非、如何強詞奪理、如何尋找代罪羔羊…都充分凸顯人為保護孤陋的自我是如何可以無所不用其極。我認為「鄉愿」才是中國人性中最大的原罪。
「鄉愿」是足足以貫串全局的一個詞,雖內文中國人不論品級高低,總總愚態都可以此概括,但全文中竟遍尋不到以此字對任何一心態的描述。這恐怕才是真正會得罪中國情感的一個詞,是一項人性中最沆瀣一氣的罪惡,中國人如何能接受自己已經失去自覺到最能呈現人性的軟弱呢?一個人孤陋寡聞並不是罪過,但這個狀態下發展出的各種保護自我、排斥實務的手段卻往往最邪惡、最顛倒是非。
這是我們曾經禁播描述八國聯軍的電影「北京五十五日」的原因。也是覺得賽珍珠的小說是在醜化中國人的原因。如果那種種描述真正有誤,如果我們真正有長遠歷史的自覺。那只要一笑置之的覺得西人天真,只要欣賞他們初生之犢的勇氣就夠了。
中國人是功利、自卑又好面子的。但如果我們一但正視自己的鄉愿,這種種缺點我們就有全盤的活力將之擺脫吧。
書中雖牽扯英國甚多,但少提上個世紀末才由英國回歸的香港(雖說就與列強關係來看,香港回歸意義甚重),而篇幅適度、角度合乎行文性格的提了日人入台之事。就1900年的台灣對清人而言談不上意義來看,此段摘述有其特意。
全書考究引證,辭海連篇,我無力記憶引述。全書下標為1901,寫的卻是1900的滔天亂事,用1900曝露出封建下的劇烈悲劇。收尾時總算看出作者旨趣,在這巨亂以及漫天大雪後,中國迎向1901的新年,世界正因為邁向二十世紀而轉動,中國的體質則又適應了一次變動,而在民風和觀念上也產生了微妙的血液變化,大官出國、少女當街英文演講。在這之後我們知道發生了國民革命,這劇痛造成的帝制衰落和民情變化似乎是為此做了準備。但作者旨趣不拘於此,我們知道二十世紀的中國仍是充滿患難,十九世紀的百日維新不算真正開始,仍舊延續欺凌,二十世紀的革命不算完成,仍舊需要清算,作者是要告訴華文世界的讀者,在中國重新迎接開放的今日,1901年的中國與2001年後的中國。留的是同一份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