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版位
《靈鏡攝手》發售中。《迎神》撰稿中 M觀點MIULA之群募《三國蒼空變》完稿,後期贈書退款中。 《光之器》《國安少女組》已授權,修訂版上稿完成。 《巴伐利亞人.聖槍輓歌》修訂進行中 《殛天之翼》系列籌備重訂中。

 y1pUmKiRg5vIS7Q71ltFtmgvFmT7EHKCVpG0f6LXYPWQoVHM2pNoAfwosSzq9xL1bfB9OkyeOktNL3AE0Jn1DK6_6bmwvNf1yM2.jpg image.jpg

當年覺得"台北生存的百理由"那本書很空泛,可是我還是買了幾本送朋友,並非書好,但期待那樣的書,

因為那是種注視 

符合當時台灣城市隨著商業化和渴求人文風景

長大成為青年的一種BOBO氛圍

現在呢

台灣的都市是什麼形貌呢

曾經是超級散步城市的台中 有點凌亂 

在十五年前隨著產業外移就開始蕭條的工業都市高雄

現在變成一個大型的隨意的鄉鎮

古塔(高雄五十層,曾是台灣第一高樓).JPG

兒時記憶那個濕冷清醒的台北市

 恕我直言  "存在"不足 貪心有餘  變成一個很扁平的失去方向的地方了

不過這只是一個六年級生的個人觀點

前幾個月 連喝了一周咖啡  在咖啡館查閱一些建築的書籍

認識了一些七年級中段班的青年男女 有立志製作創意攝影的朋友  有混金屬樂團的朋友 有策展者...

該怎麼說呢

七年級生好像被當作一盤散沙

但我覺得他們是自由之子  是台灣不曾真正有過的  類似68年反戰世代的生命

很好奇他們會怎麼詮釋台灣  他們的意象是什麼

他們所處的世代 什麼都有 哪裡都能去 但卻非常扁平

我懷念我那個重視價值觀的年代

但我已經不是青少年了  所以我也羨慕他們的年輕

我長大了 

我們這代被制約了  在世代間沒有什麼文化資產可以交接給後頭的人 

我感到深深遺憾

__________________

屬於我們的城市文化誌 還沒有出現

五個好友共同生產的怪東西

1998年九月由大塊文化出版的《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是本怪書,這句話不是稱讚也不算惡意中傷,身為五位集體創作的作者之一的我選擇用「怪」來形容,是我個人的主觀判斷,也是我出書十年後、更通曉一些平面出版事務之後的深刻體會。

這本書的怪,首先是這五個作者的組合:現在許多人認識的《地下鄉愁藍調》作者、誠品講堂最受歡迎的搖滾樂講師和五四三音樂站長的馬世芳,這本書是他大學畢業、退伍入社會初期在台北之音工作時起的頭;國際知名的前衛藝術家姚瑞中,沒錯,就是那位在世界各地參展無數、創作力旺盛的傢伙,他早年的一些創作竟然在這本書裡頭找得到;在很大以及很小的、很主流和很世故的華文出版商來回出沒的陳光達,曝光的文字作品非常少,本書正好有一些非常精采的貨色;2000年後在出版領域和影像拍攝上打滾的許允斌,好多有趣的文章和照片都收錄於本書之中;至於本人黃威融,雖然寫過好幾本書,但最被人記住的就是這本《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用這樣的比喻來說吧,創作這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好像一群馬上就要從大學畢業的熱門音樂社團成員,隨性報名參加一個海洋音樂祭的演唱會,沒想到亂彈亂奏的表現獲得青睞(這事詳細的來由要去追問當年在一場火鍋聚會對我們這群年輕人表示肯定的大塊文化編輯高層,但我想他早已忘記),於是我們在大夥兒三十歲以前共同生產了這樣一個怪東西,用許允斌在2006年九月慶祝大塊文化十周年所特別推出的三版新書中所收錄的序言來講最貼切:「三十歲以前,有此好友,有此合作經驗,彌足珍貴。」

怪店+戀物+經典+偏方+土味……

 

這本書第二個怪的地方在於它極為特殊的分類方式,一百個理由其實是這麼組成的:14家怪店+12項戀物+15個經典+16樣偏方+11種土味+14款嘻味+6條逃逸+6大夢想+5篇個人+1本書(就是《一百理由》本身)。什麼是怪店呢?行天宮中正廟美國學校都是;什麼是戀物?在台北如何買相機買T恤買唱片都有提到;什麼是經典呢?在台北可以吃到的清粥小菜牛肉麵酸梅湯都算;什麼是偏方?特殊的電腦軟硬供需或廉價的第四台;什麼是土味?甩手公園和草山溫泉;什麼是嬉味?文藝掛會去的咖啡館和國際影展;什麼是逃逸?新店溪的堤防和植物園;什麼是夢想?拍出城市氣味的國產導演和像樣的棒球場……現在回頭去看這些點,輕易就能發現這根本是個中型規模以上的綜合型雜誌才能處理到的題材,但是卻有幾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想要通過一本不過兩百頁出頭的書籍一網打盡,這根本是瘋了。(我們先把第三個「怪」交代,再作進一步的解釋。)

第三個怪是它的圖文構成模樣非常多樣,一般的圖文書會發展一個基本版型,但是本書不這麼搞,雖然沒有搞到一百個理由要有一百種版型的地步,但它超過一半的版面都是歷經集體發想批鬥跟香菸燃燒過程才誕生的獨特樣式(最倒楣的是當年還單身、現在已經當媽媽、書一做完就放話有膽你們五個這輩子再來找我合作的大塊美編奇才何萍萍女士),我個人私自以為,這一點極可能是後來香港朋友北京朋友受到本書啟發製作了同一路的出版品、效果卻沒有我們這本明顯的原因。

希望台北特有氣味的城市誌能誕生

 

針對第二和第三個怪,我私自的解釋是:《一百理由》(我們私下對這本有著冗長書名作品的簡稱)這書受到注目,其實是因為本地廣大城市住民太過捧場之故,因為在這個城市出版類型裡,不管是雜誌還是書籍,華人的城市其實沒有相對應的文化消費產品,因此我們純粹是運氣好,這真是非常不好意思。《一百理由》這書根本算不上好,連佳作可能都勉勉強強,只是在當時興起的這塊領域它幾乎是唯一的選擇罷了。

近幾年身邊不少朋友想去著力、推動所謂的「城市出版」一事,其實並不是要去開創一個以台北為名的刊物網站電視廣播節目之類的東西,而是打算創造出一個能夠提供熱愛城市生活的讀者興味盎然的內容。若是以我這幾年比較熟悉的平面雜誌產業一些厲害案例來說明的話,我會說日本的《Casa Brutus》和《Brutus》的版面味道和選題手法就是了,還有每期封面設計都很有看頭的《New York》也很值得參考,若跳脫單一城市的綑綁,有誰比得上《Monocle》的眼光敏銳和編輯功力內斂呢?稍早寫到華文社會少了城市文化誌,這該打,1976年香港一票文化人創辦的《號外》誰會忘記,近幾年在內地受到許多城市人注目的《城市畫報》也相當成功。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屬於台北特有氣味的城市誌能夠誕生,在每個周末的Brunch場所都能夠看到大家邊看著它邊吃肉粥或煎蛋吐司或飲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