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土奇幻編年史(一)
(原文載於2002之開拓動漫誌與聯合新聞網(本書經出版社輸出有多個版本;含出版社的修改版),書寫時間為奇幻初入書市、將有獨立櫃面之時:今日本土奇幻書寫:除了重視文本書寫的『本格派』、市場形成的32開『玄幻』,至少多了『輕奇幻』這支設定較少、較學生較女性導向的支派。『輕奇幻』此項名稱初次提出在與游素蘭老師的『國內幻想作者對談』中)
書寫中的本土奇幻史詩───台灣奇幻編年史
國人何時?又如何開始接觸奇幻(此處的奇幻特指一般定義中的西風奇幻)?又在如何因緣下開始寫奇幻?
這幾樣疑問恐怕如同任何一則在史前被胡謅出來的神話一樣不可考(好比話說當年高天原諸神降臨倭島...),不過透過後人的考古,再荒誕離奇的神話,也有像特洛伊城被還原出歷史真相的可能。所以筆者今天算是盡點史家的功夫,為本土奇幻發展史作些考究。
說到為史作傳這種正經八百的事,在熱血青春的網域上還是適可而止,又因為篇幅有限,而這段奇幻發展史也還正值青春期,渾身成長荷爾蒙,筆者眼拙,恐怕也很難估計它到底要往哪裡長,所以將範圍縮小,將大部分的重心擺在現今大家極感興趣的中文創作與推廣層面上,而且鎖定在網路世代的寫手身上,因為他們非但人數可觀、蔚為主力,也相信是下一世代幻想產業的強力推手。
▇90年代前﹔先談國人奇幻印象的建立
奇幻膾炙人口的今天,介紹奇幻,最慶幸的是不再需要跟讀者解釋一次奇幻(Fantasy) 是什麼?省下幫奇幻下定義的叨叨絮絮文字,直接談國人對奇幻印象的建立何來。其實國外是一種有奇幻產品的,舉凡電影、小說、電玩、紙上遊戲(TRPG),不過因為在九零年代以前,介紹到國內可說是非常少,較主流的,如「蠻王科南系列(Conan)」 的電影版【王者之劍】、【毀天滅地】(想不起來是哪部電影?如果你碰巧在 HBO看見年輕時的阿諾扛大劍穿內褲殺來跑去,不要懷疑,這就是了)。還有各版本圓桌武士電影(隨著時代演進,圓桌武士的詮釋可是大有變化,由謹守騎士道的蘭斯洛到搞3P的蘭斯洛都有)。米契爾.恩得小說改編的【大魔域系列】(這個作者的美式譯名叫麥可安迪,這樣大家比較熟了吧)。清純美艷(當時)的珍妮佛康納莉和搖滾歌手「王子」的【魔王迷宮】。
上述電影的表現都算成功,不過並沒有在台灣大眾觀眾眼中替奇幻這個專有類型贏得印象。這算是個胎動的年代。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劍與魔法在ACG界綻放光芒
不可忽視的,台灣相當大宗的奇幻患者,最早並非直接感染歐美病源,而是由日式ACG(動畫、漫畫、電玩)間接傳染發病的。說到日式ACG中深深撼動台灣奇幻同好的,電玩界有里程碑性的【勇者鬥惡龍Dragon Quest】,(為什麼不提【太空戰士 (Final Fantasy)】?勇者鬥惡龍早年可紅得囉,紅白機時期的原裝勇四,筆者竟然聽過喊價四千七百元的,根本是經濟犯罪。),而在九零年初,動畫界則有在九零年間,長期領導台灣奇幻 RPG美術造型的羅德島戰記(蒂德利特是音無響子之後的新偶像)。另一方面,美式電玩也在稍早(對台灣玩家來說可說是同期)藉由RPG散播奇幻的福音,早年的神器級大作,隨便點也有【巫術】、【創世紀】、【冰城傳奇】,這是奇幻第一次精準而足量的鎖定台灣青少年族群,也替九零年末期慢慢萌芽的台灣奇幻族群奠下人口根基。
▇90年代末﹔殛天之翼的年代﹔很多事有點進展
在萬象出版社和聯經原始版本的【魔戒】雙雙慘遭滑鐵盧的這個時期,奇幻的商業價值仍然有限,也因之難以發展,但,很多事正在發生。
九零年代的最後幾年,許多目前的中文奇幻寫手的書寫意識正在萌芽,不過活躍的區域還是在網路上(在95、96年,說實在也沒太多人混網路),當時寫手多半還在動漫畫、電玩方面的趣味捉模,唯有偏向歐美史詩風的「殛天之翼」是最早到位的奇幻小說,這部大部頭作品第一次嘗試在命題縱深及寫作技巧上著力,不過由於在出版社間輾轉,實體出版的讀者直到最近才有機會親嘗本土奇幻的魄力。
這個時期,這目前高寶奇幻書系的策劃者灰鷹爵士譚光磊,可算是十分耀眼。現今儼然奇幻代言人的朱學恆確立了「Fantasy」 應譯作「奇幻」(早期也有用「魔幻」這個字)。第三波在廖國榮先生任內,冒險一賣朱學恆譯的龍槍三部曲,卻大獲成功,正式開啟了奇幻在中文世界的出版之路。在這條戰線上,不能不提的是,默默為電玩與小說翻譯盡力的翻譯團體TDS,他們也是2002年之前,奇幻商業化很主要的中堅,如今不少成員也進入職場為奇幻作貢獻,如目前任職宏碁的洪岳農,繆思出版社擔當奇幻書系的elwing。
▇2000年前後,奇幻出現在大街小巷
大家現在應該知道是怎麼回事了,【哈利波特】、【魔戒】搧風點火,各式網路遊戲推波助瀾,奇幻一瞬間就變成一個民生名詞。國外廣孚人望的地海系列(繆思)、時間之輪系列(高寶)、納尼亞系列一一被介紹進來,由於奇幻的大眾化,小說譯者也因之產生兩個層次,一種是大眾市場的譯者,一種則具備奇幻同好背景,地海的蔡美玲和魔法師學徒的許文達都算是箇中佼佼者。
不過在囊括遊戲、電影、小說、動畫的整個奇幻產業中,最根本的中文原創者部分,由於缺乏發揮的舞台,很大部分似乎仍侷限在網路上(這點上筆者是頗幸運的)。作者便漸漸產生兩種書寫層次﹔
一類寫手投身萬象出版社早年開拓出的出租店市場,以獅鷲等出版社為投稿對象來達到出版目的,這種小說早年多以32開本印刷,具有節奏快、年齡層較低的低成本色彩,其中很特別的發展趨勢,便是業者大量引進大陸地區較價廉的作者。
另一類寫手則繼續留連網路,在引起網路讀者共鳴的同時,默默琢磨自己的筆力。而目前辦至第二屆的第三波奇幻文學獎也適時的給這些作者重新定位的機會,面對大眾市場調整自我定位的獎主們可以說是一種因參獎誕生的新類型寫手。當然,第三波得獎作品出版成績慘澹,在某種程度上也昭告寫手們,雖然市場已然打開,但是否應該準備更加周全?而出版社是否應該更投入操作?
在目前的主流出版市場上,本土奇幻較有具體成績的是蓋亞出版社,保有傳統出租店通路之餘,出版曾先在對岸付梓的「殛天之翼」這部史詩作品,也昭告了該出版社進軍主流書市的意圖。除了蓋亞外,來年新加入本土出版戰局的主流出版社,想必將使奇幻讀者目不暇給。
▇又一個里程碑
今年由朱學恆所創辦的奇幻基金會,意圖將國內奇幻經營導向正軌。孰成熟不成頗值得期待,但是推手有心整合下,明年奇幻的出版似乎由今年的譯作齊出邁向一個新境界。來年除了確定主流出版市場將會有更多中文創作被出版外,在內容面上,應該會有兩個發展方向,一者是以哈利波特為楷模(例如以出版的魔法王子、波瑙邪籍等),一者則走以殛天之翼為先發的劍與魔法的傳統同好路線。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同樣是接受國外文化灌輸。與台灣具有近似發起時間的韓國奇幻發展,可說是成就非凡。令筆者印象十分深刻的是,與「殛天之翼」同期的「龍族」所激起的韓國奇幻文藝復興,這項運動由原創奇幻小說始,以外銷原創小說衍生出的網路遊戲為高峰。幫韓國青少年從金融風暴的沮喪中贏回自尊和樂趣。
反面觀之,台灣這幾年間,在相關產業的發展上仍是炒短線心態頗重,由於在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原創──常年不蹲馬步。成就也就被韓國迎頭趕上。
由韓國的現況可明白,認真的原創作品的帶動力的驚人。也希望能以此與國內的同好們共勉。
▇下一部曲,華文奇幻將何去何從?
因為文化與地緣因素,使用華語的創作者,在往後必然會遭遇包含港、澳、台、大陸、新加坡等的大華文市場整合的衝擊。在過去筆者與對岸出版的謀合交涉中,筆者對華文市場雄厚的縱深與積鬱之後的爆發力印象深刻。也因此對整個中文奇幻在未來的大市場的不可預期性深感好奇。
何謂「中國式奇幻」?是使用中國語言的西方奇幻題材?而是使用西方邏輯的中國文化幻想小說?還是另有奇解?
中文幻想產業到底可以延伸到什麼層次?翻譯小說?本土小說?遊戲?甚至是動畫?音樂?
這種種設想都將在未來真正成為華文幻想題材市場的一股變數。
置身在歷史中的好處不在於你將見證它,而在於你可以投入它,並成為改變它流向的一股作用力,無論大或小。
奇幻提供幻想樂趣之餘,它的發展興衰本身也提供我們極大的幻想空間。
無論你是否為奇幻的狂熱信徒,都既能選擇坐享國內外創作者絞盡腦汁的成果,也能夠選擇自己打字創作來書寫英雄的編年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