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是木瓜裡的青蛙蛋? 



  ▓真摯之筆


  在老歐洲的昏黃暮色中,卡夫卡的小說首次映照出現代人的困境,而後這樣瘟氤氛圍醞釀出村上春樹的哀愁咖啡、米蘭昆德拉的鄉愁酒,一杯杯一本本讓當代男女在台灣都會化的過程中浸淫閱讀、聊解焦慮。


  但針對台灣風土的茶種究竟何在?

  六七年級小中產發皇過程中的觀念斷裂誰來彌縫?


  隨著經濟的腳步,台灣都會益發現代化,當代男女超脫父執輩的一味奮勉,首次勤於消費人生與愛情。但卻不免發現我們對愛情、生命的體感溫與歐洲、日本存在著明顯的氣候差異。


  不同於歐洲的人本冷僻和日式的靦腆練達。當代台灣男女是熱情於一次次戀愛,卻也一次次大意地和真摯錯身的。


  我們怎能一面觀照著西方的思維鏡像而對自己的生命題目視而不見。


  小說是為了凸顯生命現實而存在。


  飲料是為了提襯生活本質而烘培。


  《青蛙裡的木瓜蛋》可說兼具二者之美。(與飲料何干係,賣個關子留待小說自己解謎。)如同溫潤的茶飲、咖啡,在啜飲的同時頓悟自己內在的不安,閱讀本書主人翁阿克的回憶叫我們重新思索愛情在生命中的意義;當然也再次為感情的苦澀驚懾。

 


        懷著被趕出這本書的忐忑不安,動筆給本書作者祝福。


        筆者身為一個類型小說中人,是否能夠適切評價大眾的/愛情的文本未免可疑。第二點筆者也不諱言,除了與作者的創作私誼外,在創作者的社群中尚有許多觀點需要嚴格衡量。 


  寫與不寫,筆者落在鄉愿的考慮裡。 
 


  但在原稿閱畢後便毫無疑問的決定動筆。 


  因為在令人動容的閱讀後,覺得略盡推陳本書之力確實是難免的良知。



▓以愛情孕育的生命之卵


  《青蛙裡的木瓜蛋》題目怪異、玄思滿腹。初讀來不甚光鮮亮麗,但是有如「慢火水煮蛙(慢火能將鍋裡的青蛙在不自覺中煮熟)」。隨著慢火行文,捧卷過半,內心的情感竟給煮得漾動。


  不賣弄時尚流利,不玩弄消費符碼。馬克林以溫柔之筆重回生命現場。沒有刻意的在地場景渲染,沒有太多的扁平角色熱場。故事橋段反應正處在青年高原期的作者的儆醒。擁有絕大的意圖要釐清現代愛情的浮光掠影。對白精練恐怕堪為絕色;每每在來往語絲中泛出鋒芒:「…姐身上有半個妳的存在。她死了,妳還活著,可是卻有一部分的東西也跟著死了。」「阿克,你說得沒錯。雖然只有一半,可是,人死過一次後,就不會再想死了。」不時向村上愛情小說致敬(因為這是作者為之感動而不能割捨的部分),呈現地卻的是差可比擬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的通達洞見。


  絕緣於都市強烈的脈衝,主角在虛無中尋找意義。頗符羅蘭巴特氏之見,文本並未有果核一般的主題,乃是如同剝落一片片洋蔥,每片洋蔥皆有意涵,一片片的劇中人省悟組成全文的實體。


  阿克、津、麻采、柏仔、秀玲,書中人各據有現代人的一方觀點,或者世故婉轉、或者滄桑冷淡、又或者溫情犬儒、又或者犀利無礙,寫得既是作者也是讀者。書中男女一次次的緩慢來往辨證,像是一盞盞路燈一樣的東西,引導著主角不斷的成長和回到生命的初衷。


  ▓勤於說理的當代男子


  在媒材普及、創作意識高漲的現在,私所認識的馬克林是很典型的小中產創作人,喝咖啡、玩攝影(贅言一句:人很帥)。時時處在工作狀況內,卻也耽於思考生活的片段。不同於好些過於歡樂的雅痞,這名創作上的鄰人是很負責任的,雖然他很自謙的認為創作未熟,但對於小說中的說情道理,他還很認真的問道:「怎麼樣?有沒有道理。」


  難免覺得故事中眾人(特別是阿克),很神似馬克林,他有一副新好男人的開放胸襟和溫婉感情,物理相關背景的他禁不住說理清晰,基督徒的忠實基礎讓他在寫愛情時多了份認真,中產的犬儒讓他如此世故於不批判人性帶來的惶惑。這使《青蛙裡的木瓜蛋》全文切切實實的成了馬克林式的文本。

  若真是傾內在之作,每個作者的第一本書總是足以洞見其人。

  早先筆者工作方便之故曾向出版社推薦馬克林書寫類型小說,這也成了他的第一本出版作品,但是由於這樣的介入,筆者敢於大聲推翻:馬克林真正的第一本書應為您手上此書,謹此祝福他的創作不絕於此。


馬克林的BLOG:http://www.wretch.cc/blog/marklin888  
(#筆者所繪的13號香水即為馬克林著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