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PON:
看見日本 法X日漫畫創作合集》
▓生活觀.文學觀
文學的基本與完成絕非咬文嚼字。
而是異化生活,將生活剪裁成片斷或平面,呈現給同樣在生活的人觀看,藉由這種異化、突顯、印象化,使看的人也能夠思考、想像和辨認自己的生活。
這就是文學。
無論是少年漫畫、奇幻童書、旅行文學,都是在這條斜率上的不同程度發揮。
也可以說就是文化。
至少我個人是這麼定義的。
不過如果觀念無可名狀,像沙灘城堡一樣馬上就被資訊大洋沖散了。
所以我把這個定義起個名字好了。
這叫做「透過異化傳達真實」好了,進一步叫作「生活異(印)象化」好了。
(以上是個人家常做菜方法,貽笑大方)
剛翻完的《NAPON》,內容手法被稱為「新漫畫(Nouvelle BD)」,特色是「將日常生活入畫,以故事反映人性」,由Hugues Dayez氏提出。
這也是一本考察生活;將生活提升成作品的創作。
其工作方法是由七位日本漫畫家與十位法國漫畫家各自選定一日本地區,以對那裡的印象來自由發揮。
藉由漫畫家的眼睛形成的鏡頭,藉由腦反芻這些所見聞,重新以漫畫構成對生活的想像,因為畫者繁多,呈現的手法和觀察到的點線面便各自不同,較能充分的呈現生活的眾生相。
透過漫畫家的重新表達,可以說將瑣碎生活事情變得有氣質了。
由於有日本法國兩種角度,構成的比較性,更能突現文化差異,這種差異,透過日、法──主、客場的不同角度。更能體現投入者才能關照到的生活現實和旁觀者才會感到詫異的客觀細節。
也因此提供給第三者,如我們這些台灣的外國人,反向的去理解他國文化的真實面,和我們遺傳自他國文化──日本商業殖民──那些乍看理所當然、其實不可思議的部份。
不過這樣一本實在的創作。
唯一的缺點便是參予者的創作表現力上仍有侷限。
其中有許多很棒的創作,特別是在法國方面,日本方面,可能因為我們習慣了日本人的表現方式,所以覺得平凡了些。
雖是對各地區的觀察。
法國的部份,多半是由比較文化入手,手法活潑旦角度有不少差不多。
日本的部份,則多由表達自身的文化性入手,侷限了些,手法也匠氣,大體上多半沒有超過黑澤明《夢》的範圍。對於文化碎片的瑣碎重組,大概也是日本文化的特徵吧(台灣也遺傳了一些,台灣的的不少創作跟剪貼簿差不多吧。日本和台灣作品的差異,在於有個雖然有時不夠寬弘,但單純的價值觀吧。台灣的作品經常欠缺的是一種堅定的中心價值。)
雖造了批評的口業,但其實是把這本漫畫跟若干電影或文學大師比較,犯的眼高手低毛病。請見諒之餘,這仍是一本實力之作,十分適合青年閱讀。
#額外偶得:喬治盧卡斯的黑武士頭盔靈感來自伊達政宗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