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完《冬日之戰(上)》,與"最後的猛撲"可以對照觀。
本書和"JG26"同樣由軍系譯者翻譯,濫用成語、辭不達意、但許多詞彙很有趣,例如:福至心靈一句的妙用(內文中人動不動福至心靈)。
全書以"數字"支援美國空軍,採用美軍誇大空戰戰績,可以具體關照 盟軍空中一萬騎對於德軍的摧毀力。
12/23/2005筆記
半夜飛快看完 "冬日之戰(下)"。
德國戰敗了!
沒什麼好震驚的(畢竟五十年了了嘛)。
不過因為前幾天重看「帝國滅亡」。該片歷史人物活靈活現,希特勒、希姆萊扮相神似。難免覺得歷歷在目。
基本上"冬日之戰" 全書敘述主線。以年輕時風流瀟灑直逼"銀翼殺手"龍閣豪爾的(年老時腦滿腸肥 驕矜無能)帝國元帥戈林,篇首以戈林始而末尾以戈林終, 前後呼應之外,以適當篇幅交代幾年來的戰略推演和情勢發展,而核心則是德軍的阿登反撲。
基本上納粹兵力的構成是:「一支帝國的海軍、一支普魯士的陸軍、一支納粹的空軍。」外加百萬的武裝黨衛軍。
空軍屢屢決策錯誤,研發的失序:例如導向飛彈武器和噴射機科技的錯誤延誤。上層的決心和判斷錯誤,終使納粹空軍面對西方盟軍空中一萬騎的壓力。德空軍在阿登戰役期間利用天氣強力支援陸軍推進,在"底板作戰"中猶如以色列空軍日後奇襲阿拉伯聯軍機場般,傾巢而出、佛曉出擊,一氣奇襲聯軍全部正面機場。各種型式德機由不同距離機場夜間全面出擊,而同時抵達位於第一線、不同位置的全部聯軍機場上空,但奮戰之下的殺傷力遠遠不及盟軍強大的回復力。(拼死催毀的大量盟軍戰機、幾乎幾日便補足)
油盡燈枯的德軍(真得是油盡燈枯,缺油下經常必須棄車、停飛、以馬拖曳戰機到助跑位置、新進人員無法有油料訓練飛行)終於面臨終局。
書中大略檢討了盟國的恐怖轟炸突然摧毀數百萬生命,卻對德國生產力殺傷不大,惟破壞德軍運補和進軍居功厥偉(呼應了戰史家富勒將軍等人著作,也適度引進了戰後所做的較數據與較客觀檢討觀念),突顯空中交鋒的同時,對於阿登戰役的陸空全面發展有所交代。
後期的德國飛行員在根本無力訓練,盟軍的強大物力、以及美軍誇大五倍的殲敵數字下一片窘狀。
雖然有強大科技,也勢必走向終局。
而其科技:如火箭(日後美蘇兩強的登月科技)、夜視、紅外線追熱導向飛彈
彈道飛彈(V2即飛毛腿飛彈前身)、噴射機(直接發展成米格機)、AK47(此代理戰爭元兇即德國支四四式突擊步槍)、JU352(概念與現今共通的C130同)在冷戰時期成為美蘇兩方爭強的基礎,而後柏林圍牆倒塌,終至今日資本主義獨強的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