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妮遠方
西方世界第一場決定性會戰
阿貝拉會戰
(Arbela)
 
關於報告這場會戰的所以然

 
阿貝拉會戰士西方世界的第一場決定會戰,對壘的兩方一者為希臘世界的代表亞歷山大大大帝﹔一者為東方的極權帝王大流士。如西方兵聖克勞賽維茲所云:戰爭乃政治之延伸。此場震古鑠今的大戰一舉改變古代政治世界的軸心,更有甚者便是改變整個古代西方世界以至於整段歷史泱泱長河的流漡。此戰歇後,亞歷山大得勝,跟之,一個世界主義的帝國也因之誕生。亞歷山大的帝國不久即灰飛煙滅,但它帶來了一個觀念,一個西方世界一直承繼至今的世界主義思想,此種思想與東方的「宇內即四海,海外皆蠻夷。」的觀念截然不同,是西方世界勇於探索文明的精神基礎。

 
此外於作戰層面而言,阿貝拉會戰是一場漂亮的會戰,上演的是以寡擊眾,以意志強者勝精神弱者,其戰術基礎,更是後來漢尼拔完成的包圍殲敵戰術典型「坎尼模式」之雛形。亞歷山大在此戰中運用了「斜行序列」以側進壓迫達成半包圍的戰術。使波斯軍陣四面受壓、陣形扯裂,是極其完美的戰術教範。惟因注意其作戰時機的拿捏一部份根源於亞歷山大過人的直覺與勇氣。

 
此戰之重要性與戲劇性,是學生擇要書寫此文的原因。


作戰概述
 
一.              作戰時間:紀元前三三一年九月三十日(我國東周顯王三十八年)
二.              作戰地點:波斯之阿貝拉(今伊拉克之基爾庫克以北)
三.              雙方兵力:波斯軍:騎兵四萬騎
          步兵一百萬人
          鐮刀戰車兩百乘
          戰象十五頭
       (史家阿利安說法)
          騎兵四萬騎
          步兵二十萬人
          戰車兩百乘
       (史家寇修斯記載)
 
  亞歷山大軍:方陣步兵(重裝精銳)五萬人
        騎兵七千騎
 
四.              作戰經過:

馬其頓年輕國王亞歷山大為解決一直以來波斯帝國給希臘世界的巨大壓力遂入侵波斯本土。紀元前三三一年,亞歷山大於埃及(原波斯帝國幅員,已被亞歷山大佔領)獲悉波斯皇帝大流士,復集中百萬餘大軍(古代世界不免浮誇)於亞貝拉地區,企圖邀擊馬其頓軍,以雪歷戰之恥。


九月三日,亞歷山大率軍向阿貝拉地區挺進,二十九日夜,兩軍開始對峙,是夜,大流士為防亞歷山大夜襲,下令三軍衣不解帶,通宵備戰。而亞歷山大反鎮靜逾恆,按兵不動。次日晨,波斯因夜不成寢,已疲憊不堪。


此時亞歷山大親率方陣與敵相距一里半處,並淬勵部卒曰:「此戰為對全亞洲之戰,亦即決定誰為亞洲之主之戰,諸君應盡最大責任,爭取全軍勝利!」


戰鑼旋開,馬其頓軍以亞歷山大親率的右翼禁衛騎兵起始,方陣置中,希臘聯軍騎兵置左,另於兩翼後方配置輕騎兵及輕步兵以為支援。波斯則以各省區步兵兩線展開,大流士居中,兩翼亦各設騎兵,並以一列鐮刀戰車掩護。


亞歷山大佈置之陣型以右翼為攻擊主腕,而老將帕爾米尼奧率領的左翼稍退縮,試圖引起波斯軍對應,而引起敵陣型斜行失衡而至終戰線破碎,這是對抗擁有綿長戰線、兵力絕對優勢的波斯軍的策略。


戰鬥開始時,亞歷山大右翼騎兵一出,則波斯軍亦以左翼騎兵對抗,兩方騎兵展開猛烈混戰。此際,波斯軍戰車朝中央方陣展開衝擊,方陣正面以訓練有素的彈性開縫讓戰車奔過,而由後方部隊包圍消滅。


右翼激戰正酣,波斯軍為支援遭馬其頓軍猛攻的左翼,中央本陣朝向左移,致使本陣第一線正面產生間隙,亞歷山大見機不可失,兵鋒一轉,親率右翼騎兵朝該間隙突入,而右半部的方陣亦跟進擴大敵軍缺口。波斯軍遭重疊的重裝鍥型縱隊鑿入,戰陣一分為二。在這裡,大流士與勇戰的亞歷山大形成一強烈對比,大流士見戰陣混亂,未圖止住陣型傷口,竟先兵卒之前逃亡。波斯主帥逃亡,殘軍更形混亂,戰況至此一洩千里,波斯軍大敗已成定勢,部卒雖眾亦不能生效,只是徒增混亂恐慌而已。此際亞歷山大擊破波斯主力,隨即回師拯救老將帕爾米尼奧率領的馬其頓左半部,而後肅清整座戰場。而此刻大流士早已逃遁無方。


波斯軍遭俘或傷亡據說達三十萬者眾,波斯帝國一戰而落日。
 

作戰探討


  如此一場決定性會戰,其遠因往往埋藏甚遠,波斯與希臘世界的衝突已久,這是東方帝制與希臘城邦民主之衝突,亦是不同民族間的衝突。這非但是異種民族間的普遍問題,亦是人類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及政治理想間的衝突。此乃亞歷山大作戰的遠因。


  希臘城邦本是分立互訐,唯有在對抗波斯時,才能泯棄成見。所以希臘世界是有內外雙重壓力,而無法真正團結的。馬其頓君主亞歷山大為解決希臘世界的內外部壓力,相信惟有一勞永逸解決波斯問題為途。此乃此戰的的現實成因。


  而最終造成的,是波斯與希臘世界的大碰撞,這場碰撞的一個主動因素是亞歷山大其人,而後照成的結果是亞歷山大帝國──一個眾民族平等和諧帝國的建立──或者至少是一個理想的建立,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而間接的促進近代世界的誕生。
 
(1999報告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