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是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作家莫拉維亞在1938-1951的短篇小說作品合集。


  其文字彫刻出來的精粹的、凝鍊的、無以複加的寫實景觀,有些洪荒沉舊。


  不過用這麼浮泛的文字讚美他,可說是違逆了作者的「新寫實主義」精神,也混淆了其書的閱讀感。


  這幾句形容不過是想強調其情境朔造之精粹。


  莫拉維亞的小說之於過去寫實小說或浪漫主義文本之傳統。


  最大差異在於其著重刻鏤著庶民。


  沒有特大的宿命,只有命數的遂不及防。


  張力在不斷交織的鋪陳中往複馳騁。


  沒有王公貴族的大豪情,但販夫走卒有著雖然輕率卻對當事人相對巨大的生活。


  這就是「新寫實主義」。



  (雖然現在的故事多半寫的也都是普通人,但經常設法讓普通人也可以意淫於過人的成功和愛情,相反的忽略了平凡生活的強大哀樂內涵。)



 


  秉持著這套主義來書寫生活的莫拉維亞極其富有耐心。


  文字小心翼翼、情境捉模不定。整體故事表達出嚴緩的世界、與真實的時間。


  好比故意由一把饒富細膩、淒厲音色的小提琴來拉幾段低調平板的音節。


  在片段連著片段的鋪陳中,讀者幾乎會一再被強烈的臨場感擒捕。


  也經常為主人翁竊喜的好運落空而失望。


  為人心的善變而惆悵。


  其間人性溫吞而有緩緩的暖意。


  而偶時則會被莫拉維亞的巧辯觸發。


  但若說其缺點,大概就是對當代的不適應。


  其文章應該是經典文本向近代文本的一種過渡。


  追求過於綿密的節奏和軋然而止的結局。


  欠缺今人想要的消費性起承轉合、娛樂性高潮迭起。


  但其價值便在於其過時,當年的人性荒謬,今人觀之反倒顢頇溫暖了。


  敬上讀後感。



 


  附記:封面插畫的神秘夜色頗深。馬兒急奔,院落孤寂,夜色靜謐。


  附記:譯筆如同雕刻,入木三分。


----------------------------------------------------------------
#作者簡介摘錄(摘錄於皇冠書摘與博客來網站)


艾伯托.莫拉維亞ALBERTO MORAVIA


  一九○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於羅馬。


  他是二十世紀義大利最重要的新寫實主義小說大師。二十二歲即出版了處女作《冷漠的人們》,初試啼聲便廣獲好評。他的作品充滿了自省意識,批判自己所屬的資產階級冷漠、墮落的習氣,而由於批判的對象正是當時執政的法西斯政權的主要支持者,也因此招來政治的打壓。


  二次大戰結束後,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興起,莫拉維亞也以長篇小說《羅馬女人》正式晉身為新寫實主義作家。其後陸續以《莫拉維亞短篇小說集》獲得史特雷加文學獎(中文版分為《鬧劇》、《冒險》二冊出版)、以《羅馬故事》獲得馬佐托獎。在《羅馬故事》中,他還特別加入羅馬方言的元素,成功地打動人心,並曾被拍成電影,可以說是他新寫實主義風格的代表作。一九六○年他又以小說《煩悶》獲得比雅雷久文學獎,其後亦被改拍為電影。


  莫拉維亞的其他多部作品也曾被改編拍成電影,例如義大利新寫實主義大師狄西嘉曾將《兩個女人》和《裘恰拉姑娘》分別拍成電影,其中後者由影后蘇菲亞羅蘭主演,並成為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代表作之一;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高達則將《正午幽靈》拍成電影『輕蔑』;而義大利當代電影巨匠貝托魯奇將《合模人》拍成電影『同流者』。


  莫拉維亞的作品洞察人性,以平實的筆觸描繪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抒發小人物的心聲,在在觸及人們的心靈深處。而他不隨波逐流的個性,更使他成為一位不斷挑戰自己、也挑戰讀者的作家。在他六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共發表了十七部長篇小說、十二部短篇小說集、十部劇作、十部評論集和遊記。作品至今已被翻譯成三十七種語文版本。


  一九六七年他曾擔任第二十八屆威尼斯影展主席,一九八四年並當選義大利歐洲議會議員。


  一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他因心臟病發而逝世於羅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陳約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